现在刷到一个 4 小时的长视频,你还会点进去吗?


我目前在做的,正是这样一个不受待见的严肃知识自媒体,解说军事历史、天文地理,一出手就是几个小时的长视频。


你可能会想问,这类长视频,不是早就被市场淘汰了?接不了广告、带不了货、也不擦边,能赚多少钱?


但事实上,像我在做的军事类型解说,做得好基本纯靠流量收益每日能够收入 4k 左右,即便一周不更新,每天也能有近 2k 的收入。


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圈友心动了,但是大家也都清楚,想有这样的收益前提肯定得是账号做得好,那到了 2023 年,知识类账号还能做起来么?


就这个问题,我跟很多百万大 V 交流过,他们都给我了相同的答案——能,但是很难。


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,做一个简单的分享,供有相关优势,又比较乐于分享知识的圈友参考,可以让大家在自己的爱好中,站着把钱挣了。


开篇说明,因为近期在XX也看了很多大佬发的有关做自媒体的帖子,但主要以电商、虚拟资料的为主,有关做纯内容方面的相对来说较少。


所以,本项目不适合大部分圈友。



hello,大家好,我是小光,前某官媒的记者和全能编辑,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经三年时间,今年以来,经我手的视频稿件接近 300 余篇,文案超过 100 多篇,B 站单平台播放 100 万+的爆款视频也有 15 篇左右。


目前自己主要在做的副业就是打造有关红色历史类的自媒体账号。跟XX的各位大佬相比,赚的钱着实不算多,成绩很微弱,只能说是赚了点流量小钱。


但是借助工作的平台,我长期同各类百万大 V 在打交道,同时也经常同他们交流学习。不过具体的账号名称确实不太方便透露。


结合他们给我的启发,以及所以自己小小的心得,同大家进行分享。内容同电商各类短视频有相似之处,可以借鉴,但区别还是蛮大的,请大家理性看待,批判性吸收。


(工作期间经常前往 B 站北京总部进行学习)



下面就通过我自身的情况,以及和各个百万大 V 交流的情况来看,如果账号做得好的话,养活自己还是绰绰有余,但跟前几年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来讲,着实没办法比。


所以这篇文章可能更多的是劝退性质,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操作。


难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1、赛道拥挤


近几年自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平台打造了一大堆一夜暴富的故事出来,然后就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各行各业的人才,进来淘金,狼多了,自然肉就少了,再加上各个平台的增长也基本接近瓶颈了,所以先发优势,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
2、门槛变高


同 2018 年短视频平台刚刚出现的时候不同,当时有太多的领域尚且处于空白阶段,而且观众还觉得相对来说比较新奇,那时候一晚上增长 10 万粉丝,还是相当容易的一件事情。


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,特别是口罩以后,自媒体严重内卷,各个玩法层出不穷,很多影视解说号都开始走快板的形式了,观众已经变得极其挑剔了,如果你对自媒体没有什么经验,很难短时间表现出众。


我稍微总结了一下,现在的观众有以下习惯:


(1)看视频的时间减少


大家都知道,近几年的行情不太好,大家都忙着赚钱,放开前大家没事可干,只能玩手机,去年底放开后,有明显的变化,流量下降趋势十分明显,几乎可以说是直接腰斩,因此收益也被大大降低。


(2)算法优化导致关注率降低


大家现在都能感受到,自己喜欢看的内容,抖音会一直给自己推荐,哪怕不关注,算法也会一直把相关视频推给你,这就导致很多观众不用点关注,也懒得点关注。


而中视频计划中又有一个铁粉收益,占了很大的比重,这其实严重影响数据。


(节选自庄心妍抖音的评论区,这其实是很大的共性问题)


(3)视频的娱乐性质突出


知识类的视频本身就带有严肃性,但是短视频平台的观众,大多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刷视频,而碎片化的时间说白了大家更愿意的是放松和享受,而真正带有教育意义的东西。


其实大家是不太愿意看的,所以知识性自媒体本身就有其客观的矛盾。


3、没有预算


口罩之前,各个厂商为了抢占好口碑,都在疯狂的占坑位,那时候厂商基本不看 roi 有多少,而是更多的关注能不能抢到坑位,但现在不行了,各个厂商也没钱,广告的预算被压缩了很多,也比较看种 roi 的指标了。


而做账号很重要的一个环节,就是正反馈,厂家找你投钱,赚到自己第一桶金的时候,才会有继续做下去的动力,而现在很多的自媒体作者,根本就看不见第一桶金。


目前,我见到的知识类自媒体的收益主要来自于五个版块“流量收益”、“广告收益”、“直播带货”、“知识付费”、“剪辑收徒”。


1、流量收益


大家在抖音上看到的很多做知识类的、游戏类的博主,包括很多圈友可能是做矩阵影视解说的,在他们的视频中其实很少会出现打广告的情况。


但是他们的更新还是非常的勤快,原因就是他们很大一部分的受益来自于中视频计划。


功能的开通基本都位于后台页面的创作者中心,如果你跟某一个平台签了独家,还会在此基础之上有额外的收益,比如 B 站一些做的好的 UP 主,只要保持一月四更,就能给到十多万的费用(具体费用得自己去谈),这其实足足够你招兵买马自己搭建个工作室了。


2、广告收益


这个业务是大家所熟知的,前两年行情好的时候,B 站的广告商几乎是按照粉丝数 10%的价格打钱的,而且当时非常痛快,生怕占不到坑位。


但是现在各个广告商都开始杀价了,具体的价格怎么算的每个厂商也都有自己的报价。


就我认识的百万大 V 来说,他们主要的收入就源自于广告。相对来说这个业务板块我们接触的很少,主要是这对我们红色自媒体账号来说非常尴尬。


因为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。做这部分内容的时候,能够植入到我们作品中的广告少之又少,甚至几乎是只要植入广告就会招来骂声一片,搞不好还把自己送上舆论的断头台。


再加上大众消费品的广告主本身就倾斜于大众化流量,所以,我们红色史创作者的广告收益,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。


3、直播带货


这个不用多说,各位做电商的圈友比我们要熟悉的多。


不过这个板块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,我们今年在尝试这部分变现能力,主要想做一些自己 IP 的文创产品,不过我们对此业务并不是太乐观。


因为历史受众群体大部分是男性,红色史部分,男性更是几乎达到了 95%以上。这就相当困难了。


4、知识付费


现在 B 站的很多 up 主都制作出来了很多的付费课程,收费价格也不等,至于能卖多少,得看自己本事了,不过一般平台会有相应流量扶持。


5、剪辑收徒


这就不用多说了。收徒的收益其实也相当可观,去年像这些大 V 门招收个万把来个学员,基本都不是问题,就算一个定价 399,也够大家玩的了。


不过目前口罩已经放开了,学员很难再收那么多,第二,如果交付的不好,会影响账号的口碑,而对于知识类的自媒体作者,口碑蛮重要的。



现在主流的自媒体视频平台,基本就分两种。


1、第一种就是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,他的属性是快消品。


在短视频平台上创作,3-5 分钟为最佳时长,7 分钟为极限时长,12 分钟以后为无效时长。


这个数据虽然不能代表官方的权威数据,但也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,是我们统计了 20 多万条视频数据,最后得出来的结论。


2、第二种是 B 站这种中长视频平台,他的属性是沉浸式知识平台。


B 站这种长视频平台消费时长至少都在 5 分钟以上,15-25 分钟最佳、35 分钟为极限、不同于短视频,长视频平台几乎没有无效时长。


因为以前工作重心在 B 站上,额外提一点 B 站的 up 主特点,他们一般专精某个方面,用爱发电的比较多;


如果是联投的话,只要是感兴趣的策划,很多大的 up 主可以不要任何钱就来拍摄,比如影视飓风一类的,预算不是他们的核心,有趣才是最重要的,差旅费都可以自行承担。


再简要讲解一下目前做知识类账号比较重要的几个要素。


(1)黄金三秒


在短视频平台创作,开头黄金 3 秒钟,一定要概述全文重点,而且要做到幽默风趣,更直白点说,得多跟营销号学习。


因为观众要不要停下来看你的作品,就取决于这三秒。并且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,这个时间还有越发变短的趋势,比如现在抖音的后台数据都是给的两秒跳出率。


但在 B 站等中长视频平台,用户的耐心也明显高很多,所以你会发现 B 站上的 UP 主都有一段自己的专属片头,当观众看到这个片头以后就会停下来。


不过要刻意提醒一点的是,如果你在 B 站发布的是竖版短视频的话,片头一样很重要!


(就 B 站官方跟我讲的数据,目前 B 站的短视频和中视频的比例其实已经基本是 1:1)


(2)文案内容


文案必然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,知识类的视频核心就是文案。有关文案的内容,我们下面详细解释。


(3)封面制作


对于推荐流算法的平台,比如抖音,封面并不重要,有就行相对来说,文案更重要一些;


但是像 B 站这样的瀑布流展示类平台,如同小红书的笔记制作一样,封面几乎直接定生死,封面做的不好,你就直接连三秒的机会都没有。


封面一般需要简洁大方,同时还需要具有吸引力,就如同展示卖点一样,要多把视频里的重要信息提取出来,圈友里好多大神也都讲过了,我就不做过多赘述。


(4)发布时间


跟众多大佬讨论过,大家基本上建议发布时间定在晚上 18 点到 22 点之间,一般没啥事情。


(5)话题标签


话题标签和参加活动方面,大家不要偷懒,选择跟自己视频方向相关的就行。一方面可能会有平台官方流量扶持,另一方面决定了第一时间视频推送的人群,有助于增加视频的爆款几率。



1、文案能力


我觉得毫无疑问,文案能力一定是放在第一位的。但知识类自媒体,真正做出来的误区不在于讲出来的有多专业,够不够新奇新颖,能不能让人听懂听得下去是最关键,下文中我们会着重讲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案。


2、剪辑水平


在目前自媒体越来越卷的情况下,剪辑能力也非常重要,特别是文案、画面、声音、配乐的契合度,做得好不一定会加分,但是契合度太低的基本都会在群众心中扣分。


不过剪辑能力差一定会数据不好么?倒也不是。


B 站 UP 主侯翠翠的视频几乎无任何剪辑技巧,文案也基本没有准备,全靠自然输出,完全唠嗑式的讲东西,反而成了百大 UP 主,但总体上来说,这样的案例非常少。


3、素材问题


素材方面着重两个内容,一方面是视频画面素材,另一个是文案素材来源。


视频的画面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下载,比如想下载某部电影的时候,可以通过“百度 电影名+迅雷”的方式来下载,比如“高山下的花环 迅雷”。还有找台词的网站可以通过 http://www.zhaotaici.cn/ 网址进行查询。


如果没有下载地址,还可以通过安装 IDM 插件进行下载。再省事情一点,可以去 B 站、抖音下载别人的混剪片段,用以剪辑,别人都剪好的,自己剪辑起来更高效;


另一方面,文案的素材来源,尽量挑选可靠的网站,我个人建议更多从一手资料找起,研究性的论文可能更为真实,比如各大论文网站,还有图书馆,以及相关的图书,都可以。


这方面各个圈友已经分享的比较多了,不做赘述。


(百度 电影名+迅雷)


4、声音问题


在音频方面,很多人基本上用的都是 AI 配音,比如魔音工坊。


不过因为怕自己的声音不够好听,没有吸引力的话完全没有必要,我关注的很多大 V,其实对自己的声音都不是很满意,并且在初期网友给的反馈也非常差。


但是用心的视频更新的比较多了以后,声音反而成了该博主的一大特色,一听就知道是他,把声音换成优质配音以后反而会每人认可。


5、人群画像


人群画像可能是很多新手容易忽略的地方,和电商的思维是一模一样的。很多新手做视频的时候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制作,挑选高大上的画面和配乐。


但事实上,这是一厢情愿的自嗨。不同年龄段的人喜欢不同的风格。比如我们红色历史可能瞄准的更多的是抖音上 30—50 岁的人群,那我们的配乐可能会选择烂大街的那种,因为高端的大家都不爱听。



1、好好讲话。


知识类的自媒体,大多数的文案都需要比较权威和详细的资料,虽然搜集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麻烦,但同时也是知识类博主的护城河。


但是比较麻烦的一点就是,这些史料、文献读起来非常的官方,自己读着都感觉非常困难,更不用说让观众来听了。


所以文案写的一定要能让观众听得懂,这一点非常重要!


这点看着很简单,但其实非常困难。


举个例子,曾经在跟某大 V 联投视频的时候,我把他文案中的病句挑出来改了,但当时开篇有一句文案,他反复跟我强调不能改,说改了就没味了!


后来我就听了他的意见,没有动这部分的文案,最后这个视频的播放量是正常水平的三倍(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这句话),大家可以参考下感受感受。


  1. 他原本的文案是:但就是数学及格不是那么经常
  2. 我给他改完了是:但就是数学经常不及格


那什么程度的文案观众可以接受?大 V 给了我一个主观的衡量标准——小学生能听懂。


这主要就是我们流量池的问题。


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自 1978 年至 2022 年中国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总人数约为 7505 万人,约占我国总人口的 5.3%,而同时期我国网民比例却达到了 76.4%。


也就是说网民中绝对数量的人其实是专科及以下学历,我没有学历歧视的意思,没有本科学历不代表他们不好学,也不代表不成功,只能说明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教育方式,或者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他。


这样之下,如果用教书育人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做内容,特别是视频内容,那一定会失败。


因此,文案一定要照顾到用户的情绪价值。可能空说有些空洞,参考各个大佬们的文案,我这里也分析出来了四点办法,供大家参考。


(1)玩梗。


有一些梗,在特定人群画像中有着非常大的市场,比如蔡徐坤的“鸡你太美”,马保国的“闪电五连鞭”等等;如果你觉得这些片段恶俗,还可以用一些电影中人尽皆知的片段。


比如《让子弹飞》中的一些经典场面,拿来把台词二改一下,效果也非常好,而且这些梗,其实自带流量,我放几张图片大家可以感受一下。

(2)谐音。


用谐音大家会觉得更有趣,同时弹幕也会此时疯狂刷屏。比如:日本人要是不想和平,我们就帮他“核平”。


(3)歇后语。


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圈友半佛老师了,这一点非常厉害,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半佛老师的视频。在这里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。


比如你文案里要形容“离开”,直接写离开或者走了可能会觉得感觉差很多,但是你要是用上这个歇后语,明显感觉不一样:“滚开的水煮小牛——滚犊子”


(4)造梗。


很多博主都有自己的专属梗,比如小约翰可汗的通辽宇宙,当这些自己制造的梗被提出来的时候,弹幕会增长的非常迅速,用户粘性增加,因此视频也更容易被推荐到下一个流量池内。


2、微观切入


知识类的账号,从微观切入,更容易获得大家的青睐,而且让人感觉更加真实。


举一个案例,奔放的小豆豆,他制作的上甘岭战役系列视频,从中、美、韩、日寻找了两千多万字的原始资料,制作成了以小时为单位、以个人为视角、全景式的还原了上甘岭战役中能查到的每一次战斗,这场战斗中诞生的所有的英模单位、英模个人,一一讲解了他们的作战过程、牺牲过程。


这个系列不光收到了大量普通观众的好评,同时也把自己的影响力打了出去,而影响力的变现是相当有价值的,据公开资料显示,博主成为了今年多部电影的顾问。


3、结合地图


就历史类账号而言,特意提出的一点就是,讲历史离不开讲地理,当我们听到一个历史故事中,涉及到一些地名,如果对这些地方没有方位认知的话,那其实和听天书完全没区别。


比如说红军长征期间发生的四渡赤水,因为他发生在我们国内,我们观众只知道这是神来之笔,3 万大军从 40 万包围圈中跳脱出来,但具体怎么个厉害法不看地图根本没法知道。


在做分享的时候,特别是涉及到战略层面、军事层面历史的时候,离开地理谈历史简直如同耍流氓,能听得懂才怪。


而有的博主则专门做相关的视频,比如奔放的小豆豆、沙盘上的战争,一下解决掉了观众的痛点,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。


(B 站 up 主沙盘上的战争四渡赤水上下两集均获得极高播放)


4、联合投稿


联合投稿也是容易出圈的一种方式,特别是有人脉资源的朋友,一个大 V 的联投,可以直接把账号带起来。


同时,各个平台还比较鼓励跨区(比如资讯区、体育区、健身区等等)联投,B 站某板块的负责人跟我说,在跨区合作上,他们愿意给出更多的流量,以增加平台站内的活跃度。


不过这些东西并不是绝对的,今年有很多视频的爆火,其实都是出乎我意料的。特别是我们单位的 00 后编辑们,搞出了很多的新梗,明明年龄相差不大,但是感觉已经有了明显的“代沟”。


视频发布之前我曾经反复跟他说,你别发这东西,一定会被观众骂,他没听。


结果发出来以后,莫名其妙的爆火,而且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好评,后来数据起来以后,我们整个编辑部的人,上到最高领导,下到我们编辑,全都惊呆了,这个视频的制作时间没出过 10 分钟,但是流量确实我们精心做的视频一年加起来的总和。


所以说爆点这个东西,有时候很玄学,你觉得是爆点的东西,不一定火的起来,你随手做的东西,没准就莫名其妙的火起来,在 B 站有一句话,非常的经典:“十年辛苦无人问,一朝整活天下知”。


想做,那就大胆去尝试,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盲区。


(在今年 7 月份官媒 00 后编辑开始集体整活,当时 90 后都看不懂)


知识类自媒体建议什么样的人来做呢?我觉得以下几点请先考虑一下。


1、非常想分享的人


给大家的第一条建议就是,除非你有特别强烈的分享欲望,否则不推荐做这个领域,尤其是想做 B 站的朋友,这是诸多大 V 给我的一致建议。


因为这些知识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分享,那讲出来一定是枯燥无味的。在这个自媒体极度内卷的情况下,没有人会愿意听你唠叨。


虽然现在有了 chatgpt 等辅助 AI 工具的加成,但是视频的制作、文案的用心程度,观众都还是能够感受的到你的诚意的,点进来的用户,恐怕两秒钟你都留不住,就划走了。


2、不被数据焦虑的人


几个百万大 V 都给了我一个大差不差的说法,那就是好作品不一定有好的反馈,但是不好的作品,一定数据不会好。


正如做小红书电商的朋友们,可能开了好多账号,发了好多的笔记,最后只有那么一两篇爆款。


系统并不会因为你努力了,用心了,就会推荐大把的流量给你,而有的时候是需要看几率的。


很多圈友也都分享过,现在各个媒体平台基本都是阶梯流量池,都有自己的各个评分机制,你第一批分发出去的用户是否对你的视频感兴趣,是否当下正好有相关热点爆发,等等不可控因素,都是视频是否成为爆款的重要一环,不可强求。


(我们自己起的新号,13.2 万的播放量就已经超过 99.42%的作者了,所有的数据基本上是一个视频撑起来的)


3、有自媒体基础的人


前文也说了,新媒体现在有点卷,现在做知识类的视频,很难说先学现有效果,对于没基础的人,费劲肯定会大一些,往往相对来说成本比较大,所以没有自媒体经验的圈友还是多考虑一下。


4、可以长期坚持的人


想通过垂直领域新媒体账号快速达到日入过千的圈友,这个也不太适合,知识类的账号更多的是深耕细作,不像做电商,可以疯狂开矩阵号,用规模来对抗概率。


在这方面,即便是百万的打 V,也没办法打包票自己可以快速起号。


2023 年,靠只发一两条视频就迅速爆火的几率不是没有,但是已经很小了,个人感觉跟买彩票中了 1000 万的几率差不多,除非你特别有经验(那其实我这篇文章写的东西你都懂),或者运气特别好,即便是很多优质账号,粉丝的积累也是慢慢起来的。


毕竟自媒体不像以前了,之前关注房琪的时候,她粉丝不到 10 万,一周内就直接杀到了 200 万;


而今年爆火的账号“好梦一日游”,在她发第一条视频的时候我就刷到了她,当时就觉得这个账号必火,就我们做新媒体的经验来看,她的视频无论节奏、内容、感情、配乐都非常的棒。


但即便如此,她前期的粉丝积累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我记得得有个十多条视频的时候,还是只有几万粉丝(当时没看具体的数据),没有说靠着几个视频粉丝就破百万的。


最后,我想说,其实做知识类的自媒体,不能仅仅抱着赚钱的目的去,如果想通过中视频计划赚快块钱,更建议的是做矩阵号,营销号,单纯的迎合观众,流量肯定要比做知识分享的要好很多,就像谣言远远比事实更有传播力。


但要是真正想做一个知识类的自媒体,还是得沉下心来深耕细作,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。


我更建议大家把这一过程看做是自己与平台相互成就的一个过程,抱着赚钱去的心没有错,但是想赚到钱就得成就平台。


那平台需要的是什么,是你能帮他留住用户。


那凭什么能够留住用户,可能是你提供了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,也可能是你真诚分享到了某个知识,也可能是让人感受到了快乐。


那作为一个知识类的分享博主,肯定是要分享出干货,特别是像 B 站这样的平台,还得是深度的、大家没听过的干货,观众才能认可自己。


做知识类自媒体,本身也是不断向内挖掘自己的一个过程。粗制滥造的内容,可能会一时爆火,但只有用心的内容,才能长久发展。


同时,自媒体人也该有相应的担当,确保自己输出的内容是真实客观的,而不是靠吹牛和捕风捉影讲爽文。


我们是做红色历史账号的,我们的同行有好多就是完全不考虑事实,仅仅从网上搜一篇爽文一稍微改一下就发出来了,也确实有很多爆款,但是跟历史的事实是完全不相符的。


语言可以平民化,但是事实不能随意化,要知道,你输出的每一个文字,只要有人看,那就会有影响力。


最近呢,越来越理解创业的艰难,同时自己也有一些新的想法。创业在很大的过程中,不过也是在打一场场硬仗,只不过这个过程没有硝烟。


都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,正如道坤老师当年读毛选的时候,悟出来了“蓝海思维”一般。马云在事业低迷期,也曾跑到延安去寻找灵感。


我党的成功其实也经历了个极其艰难的过程,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与智慧。


如果有机会,我想把红色创业故事,比如说一些经典战例,还有策略,以及很多逆风翻盘的故事,拿出来同XX圈里同圈友们进行分享,如果大家感兴趣,我可以写一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