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我是知白。一个专注于输出 AI +编程内容的大厂资深程序员,破局初创合伙人。


前段时间与小林和其他 13 位合伙人共创了一个编程与 AI 编程的付费专栏,目前已经更新了 180 篇内容,有 3500+ 读者,按前期最低价格 10 元买断制算也变现了 3.5w 以上。



当然这篇文章也不是来炫耀最终结果的,而是复盘我在整个共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


一、缘起


在破局合伙人群中,大家像往常一样高价值输出。聊到了大家的个人 IP 定位,虽然在个人 IP 上群里很多人都是小白,但是在职场上很多都是大佬。


这时候洋哥来了一句,要不搞个共创 AI 编程。一发不可收拾,群里的编程大佬纷纷响应,都在速度抢占输出内容。



小林老师就主动带头主导这个编程小册,让大家先预定要输出的方向。我本身是 Java 程序员,肯定是想搞 Java 方向的输出,但是速度太慢了已经被其他大佬给预定了,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数据库,算是上车了。



最后敲定了共 15 个小专栏:C/C++、Java、Python、Go、Rust、k8s、Hadoop、前端、数据库、操作系统、网络安全、机器学习、运维、测试。热门的编程语言都有,应该能覆盖程序员群体 90% 的人。


二、过程


大家做这个小册的本意也不是为了赚钱,毕竟一个 10 元的产品又是这么多人分,一个人分到几百块也就差不多。我们主要是想参与到创作自己的第一个知识付费产品,提升自己的正反馈,才能更好的坚持下去。


一)内容定位


共创的过程中其实遇到了很多问题,主要是内容方面,因为 10 元产品定价并不好把控产品质量。


写的太差,没有用户会付费的,哪怕仅仅 10 元。但是这么多编程语言路线,又不可能说写得很深入,一个是受众问题,一个是价值问题。更何况大部分人应该也不相信,10 元产品能具备多大的价值,只要小册产品中有一个知识点或思路能够让你有收获就值回 10 元。


其他共创者包括我自己其实一开始都想得比较复杂,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次知识付费产品,都想打造得有质量一些。小林老师也是看出了我们的问题,特地基于这个问题开了个会议进行分享。主要也是基于上面两点帮我们更加细致的拆解:


  1. 10 元的产品你没必要有心理负担,毕竟 10 块钱都不一定能买杯奶茶。
  2. 只要文章能够给读者帮助,就能够值 10 元这个价值,更何况还有这么多路线。


而且信息差是永远存在的,很多内容在你看来是每个人都会的,但是与别人而言可能就有巨大的价值。可能是帮助他提效效率,可能是点破了他的一层窗户纸,这样的价值已经很高了。


所以大家在做自己的知识付费产品就不需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,你只要提供匹配产品价格的价值即可。但是超过价格的价值就会对你的口碑有良好的分裂效应,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个人 IP,大家就会认可你 IP 的价值。在破局里最大的 IP 就是洋哥,而洋哥也给我们提供了远超出星球价格的价值,所以我们对洋哥这个 IP 就有信任度(洋哥出品,必属精品)。


大部分人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理解,都是买了等于学会,而且我们小册受众人群主要是面对编程的基础小白,并不针对大佬(这个价格也不可能)。


至此整个内容就分为了学习路线、入门篇、进阶篇三块内容,其中学习路线包含了从入门到进阶的所有技术,方便大家阅读和学习。


二)共创过程


我们的节奏也比较快,两三天就需要输出入门篇的目录结构,然后一周内输出 10 篇以上的基础文章。


这样的快节奏反而有利于共创合作的展开,惰性潜藏在每个人潜意识里。特别是在这种共创产品中,由于人数较多,你无法去跟进每一个人的进展,有两种方式促进大家的生产效率:


  1. 要设置截止日期,要求每个人在这个时间段前必须完成,否则就认为自愿退出;
  2. 鼓励大家在完成内容后发布到共创群里,这样未完成的人就会有一种紧急感,顺便隐性提醒;


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,也都比较有干劲。预定将在 11 月 1 号开始上线我们的编程小册。在 10 月 30 号左右大家基本就将编程小册的入门篇输出完成,这就是互相监督带来的好处,当别人完成时你一定也想抓紧完成。


三)准备上线


在 11 月 1 号小林老师就优先录入了几个方向的内容准备开始内测小册,大家针对封面也提出了不好意见。我总结小册展示页一定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节注意:


  1. 秀肌肉:你要秀 title,别人认可你是大佬这样会更有购买欲。
  2. 定位清晰:能通过小册名称直接知道小册的内容定位是啥。
  3. 头像简单:不要过于花里胡哨,可以直接使用小册名称的部分词汇即可。
  4. 阐述价值:要让别人通过你的介绍页看到小册价值,激发购买欲。
  5. 层次分明:内容要合理分段,方便购买者阅读和理解。


关于小册的详细做法这里就不过多阐述,可以看小林老师的文章。


四)内测变发布


在内测的时候,洋哥太忙了,估计没看共创群的消息,内测就直接变公开发售。洋哥在合伙人群里和朋友圈开始推广,一瞬间就几百个订阅。由于刚发布到小报童上有很多格式不兼容的问题,很多读者都反馈,一时间显得手忙脚乱。



由于内容的完善度和乱码等问题,期间应该也有很多用户退订了。我们刚上线的内容确实也很基础,对用户没有超出预期的交付。正常流程应该是需要内测的,可以通过小范围传播,内测有几个好处:


  1. 验证产品可行性,如果你内测都卖不出去几单,不是名字起得有问题就是定位有问题,不够吸引读者。
  2. 验证产品质量,在有读者购买后阅读就可能产生反馈,你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调整内容。
  3. 验证钩子,看看用户留存率怎么样,对钩子及时做出调整,毕竟做小册主要是为了留存用户。


内测通过后,在大范围宣传就不会遇到内容问题,你会更加从容。


最后太佩服洋哥了,IP 影响力是真的惊人,在发布不到两天就破 3000 个读者。


三、复盘


一)反思


先要进行自我反思,在前期共创过程中,确实缺少了出题家视角,一直把自己仅定位于内容输出者。忘记了自己做这个小册的初心,本身就不是为了钱来做这个小册,更多是想学习如何做一个小册。


站在出题家的视角,应该是完整参与专栏定位-内容输出-运营推广-变现闭环。而仅仅作为一个内容输出者,你写得还是编程基础知识,对你除了锻炼一些写作能力外,其他提升真的很少。


在内容定位上,你没有深入进去思考,光看别人说“如何设计一款好产品,消费者想要的是什么”。虽然说得都懂,看起来很容易,但做起来就不知所措了。你要是思考:


  1. 什么样的内容别人才会帮你推广
  2. 如何通过内容迭代来吸引新读者
  3. 内容迭代会不会卡壳,能否持续输出


光是看别人分享或复盘是远远体会不到,该踩的坑你还是一个都跑不了。


而推广产品更是从未涉及过的领域,大部分程序员应该都像我一样,整天待着办公室里敲代码,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的。再好的产品也需要让人看见,才有机会发光发热。我一直觉得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,除非你的 IP 已经很强,可以通过你的粉丝来自动裂化产生购买。推广运营这一块也是我着重要学习的,错过了。


在上周末洋哥刚给我们这些共创者发放收益,这里先感谢一些洋哥,自己一分钱都没拿还倒贴了许多。我这也算是第一次除工作外靠知识赚到了钱,给予了自己很大的正反馈。



钱并不多,相信对于其他共创者大佬来说更是如此,但是给我们的正反馈是极其强烈的。原本我能收获更多,确实是错过了。过程中的一些感悟:


  1. 时间挤挤总是有的,说没时间的都是源于动力不足。
  2. 行动起来就超过了 90% 的人,不要假装自己在牌桌上。
  3. 学会寻找正反馈,激励自己,哪怕只是涨一个粉丝或赚到一块钱。
  4. 学会站在出题家视角,不能只作为一个消费者,这样只是一颗螺丝钉。
  5. 自己踩过的坑才是经验,光看别人分享踩坑是没用的。


发现以前自己所谓的忙,都是在时间分配给抖音、游戏等娱乐项目后的忙,在行动起来后每天都能抽出时间来做事情,哪怕我是 995 程序员。大家一定要动起来,躬身入局,不要只是做一个旁观者


二)  向上社交


并不是你加个微信或见过一面,你就认为他是你的人脉。只有与你产生深入链接后,人家对你有印象,这才算认识了。


在之前虽然老早就加了小林老师的微信,但是一直没有产生过链接,除了刚加好友时的两句相互寒暄。在经过一起共创编程小册后,再提到知白,相信起码还是有一些印象的。


如何向上社交的一些思路:


  1. 保持利他之心,持续输出,大佬更愿意链接这种人。
  2. 积极主动,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让大家印象深刻。
  3. 可以在大佬粉丝群里混成群红,你帮助他提高了群活跃度,他也会感谢你。
  4. 有机会合作时,一定要靠谱、负责,第一次印象决定以后还会不会合作。


利他是真的很重要,“预先取之,必先予之”。在你什么都没有付出的情况下,没有人会愿意向你靠拢。做一个长期的利他者,会发现很多事情虽然你不求回报,但往往给你带来的收获更多。


最后,感谢洋哥、小林、大柯、冯帅、墨白、大金、天蓝、三土、卡尔、哲逸、秋天、王爽、彦祖、大全、海子、蛙青蛙,才有机会参与到共创当中去,体会到了知识变现的快感。